但日本在应对减少贸易顺差的过程中,不愿开放国内市场,反而推动金融自由化,参与货币政策的多边整合,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制造国内需求。
过去30年中国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使抚养比短期内大幅下降,形成了高储蓄。因此,应从长计议,重新审视当前鼓励双顺差的政策措施,其中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性恢复应及早考虑,形成务实稳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2009年,在高强度投资引领下,人们有理由担心未来的产能过剩。在货币供应量增长难以迅速反映到CPI的情况下,将会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加上为数不少的民营资本从实业领域中撤出,投向资产收益领域,进一步加大了对资产价格的推动。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企业存货的上升。中国宏观政策有纾缓余地2009年前三季度,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事实上2009年资产价格已有大幅度的上升,预计2010年将延续这一态势,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在急剧加大。
换言之,从财务风险角度观察,基础设施可能短期内偿债能力不足,但长期却有良好偿债能力。后危机政策应着眼于长期出口的恢复使保持高强度投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下降,而经济上行风险的出现也使反危机宏观经济政策难以持续,这共同意味着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向常态方向转变,而且转变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总的看推动因素较强,故物价在涨。
一旦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就要考虑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由宽松向稳健、中性的转变。而是知会公众正确对待预期通胀的来临,部署管理层做好防控通胀的预案。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纳入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所以保增长、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次序安排,要把保增长放在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后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保增长。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即使结束经济衰退,也不可能回到2008年以前依靠过度消费支持繁荣的状况,而是会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如果宏观调控的力度收缩,由宽松逐步收缩转型,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当然,如果不预察政策效应的滞后,而不适时恰当地调整政策的力度和方向,通胀预期就有可能变为明显的通胀现实。摘 要:未来如果要继续保增长的战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将经济增长率推高到9%~10%,则可能会带来物价高涨。但抑制因素也不能忽视,故上升较缓。这里讲的增长是持续协调稳定的增长,而不是忽高忽低的不可持续的高增长。
而片面追求过高速度是不能持续的。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改革启动障碍重重,难度很大,居民最终消费增长乏力。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国两位数的高速发展,超过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据《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0月26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模拟预测,如果国内扩张性政策力度不收缩,2009年全年GDP增速达8.2%,2010年达9.1%。
这样外需回升将很缓慢,外贸恢复期漫长,会抑制物价上涨幅度。国内产能过剩的形势还在发展。
但随着此次经济周期在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第二季度开始回升,物价指数(CPI)环比上升,同比11月份触底转正,CPI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所以有通胀预期也是很自然的。2009年农业收成较好,2010年食品供应总价上会基本保持稳定。
供大于求的局面不易改变。我国经济增长即将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在此区间将宏观政策调整到中性,是个机遇期。金融经济形势诱发外资热钱流入,会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推动市场行情上扬。我国率先复苏,恐怕也要在这方面先走一步,将宏观调控由过度宽松转向适度宽松再转向中性稳健的政策。通胀预期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由于物价反应滞后半年到一年,因此,虽然当前通胀不明显,但压力其实很大。
2010年物价涨幅可控在3%以下,不会出现通胀,但四季度物价涨幅会在3%~5%,属轻度通胀。第三,宏观政策转向中性和稳定,不但有助于抑制通胀的发展,有助于稳定物价,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发展思路由高速增长转向以中速增长为目标。
另一方面,存在着抑制物价水平快速上升的因素。这里讲的中速增长是宏观政策所能约束的速度,而不单纯是计划的预期速度(如保八),不能由宏观政策的约束措施所保证的速度。
但也不能忽视导致通胀走向明显化的不确定因素,预为之计,防患于未然。因此不能说已经发生通货膨胀。
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货币信贷供应超速增长的滞后影响(半年期),且货币信贷有持续扩张的预期,即使央行有控制信贷投放的意愿,但许多投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货币信贷2010年可能继续扩张,推动房市股市及物市波动。只有中速增长才有可能使我们摆脱这些困难,从容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增长。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导致食品供应存在不确定性,而食品对CPI指数的影响不可小视。
推动物价继续上涨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经济较快复苏带动的需求和物价上升。因此,宏观调控要适时适度转向中性的、稳健的宏调政策,保证中速增长,并从容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物价形势,有推动物价继续上升的因素,也有抑制上升的因素。一般预测2010年下半年CPI可能达到3%~4%的轻度通胀,还有调控余地,所以不必惊慌,不可为预期通胀误导,做出非理性反应。
进入 刘国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随着形势转缓,过度宽松政策的退出迟早要提上议事日程,各国已开始考虑。
中央提出管好通胀预期,不是说预期要来的通胀一定会严重。还要指出,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扩张性宏观政策的推迟退出,客观上也是继续推动物价上升的因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格局短时间难望改变,将加剧产能过剩。如果政策不调整,则通胀继续强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目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仍略低于潜在增长率,为保持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仍需继续一段适度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目前的潜在增长率在8%~9%左右。
2009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考虑到物价变动与货币信贷变动之间大约有半年多的时滞,在2010年年初开始政策调整,将有助于抑制2010年第四季度物价继续向比较深度通胀发展的后果所以只要政策掌握灵活扩张的宏观政策,收缩适时恰当,就不必对通胀过分担心。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格局短时间难望改变,将加剧产能过剩。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国两位数的高速发展,超过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